
当台湾公开展示那枚与美国联合研发的巡航导弹时,这场军事秀背后的战略焦虑已经藏不住了。每枚21.6万美元的标价看似精明,实则暴露了台湾防卫建设的致命软肋——既要依赖外部技术输血,又要强撑“自主国防”的门面。这种矛盾心态,恰恰折射出台湾在中美博弈夹缝中的生存困境。台湾方面热衷展示的导弹家族可谓琳琅满目:从梭子鱼500改进型巡航导弹,到能打600-1000公里的“航母杀手”,再到射程2000公里的“擎天”超音速导弹(图1)。 表面看是在构建多层次威慑体系,实则暴露出战略上的混乱。一方面想用低成本导弹实施“刺猬战略”盛康优配优配,另一方面又贪大求全地发展远程打击能力盛康优配优配,这种既要防守又要进攻的模糊定位盛康优配优配,反而削弱了有限资源的集中使用效果。 台湾的地理条件本是其最大防御资本。狭窄海峡、多变气象和多山地形构成天然屏障盛康优配优配,理论上确实能给登陆作战制造巨大困难。 但此前解放军的一场军演彻底撕破了这份自信——仅凭开源情报就锁定了台湾12个导弹阵地的具体位置。 这种战场透明化意味着,台军倚重的机动导弹部队可能在开战第一时间就会遭到精准打击。更讽刺的是,这些暴露的部署还是“仓促应对中国威胁”的临时举措,充分说明台军的作战准备停留在表面文章。事实上,台湾面临的问题,远比导弹数量更重要。台当局热衷采购象征性的高端装备,可M1坦克(图2)不适合台海防御,传统潜艇难以在浅窄水域发挥作用,昂贵战机在解放军导弹威胁下生存率堪忧。 这些采购决定背后,反映的是政治作秀优先于实战需要的畸形决策机制。相比之下,真正具有成本效益的无人机、机动导弹和民兵建设反而遭到忽视。 当然,美国因素始终是台海方程式的最大变量。美方一方面通过技术转让增强台湾自卫能力,另一方面又严格限制导弹射程不超过300公里,这种既给糖又拴绳的做法,暴露了华盛顿的战略算计:既要维持台湾的防御韧性,又要避免过度刺激大陆。 美国战略模糊政策看似精明,实则陷入两难——明确安保承诺可能助长台独冒险,而过度的模糊又可能削弱威慑可信度。与乌克兰的对比尤为刺眼。乌克兰能依靠西方持续补给打持久战,而台湾一旦遭封锁就可能成为孤岛。台海作战(图3)节奏将远快于乌克兰战场,可能没等国际社会反应过来就已尘埃落定。 更关键的是,大陆具备更完整的军事科技体系和制造业基础,能够支撑长期高强度作战。 反观台湾,真正的软肋在于软件而非硬件。老旧动员体系、准备不足的后备力量…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防御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。台湾近年来虽注重武器更新,但在作战理念、组织结构和人才培养方面仍滞后于时代。 换言之,当前台海军事平衡正在向不利于台湾的方向加速倾斜。解放军火箭军的导弹库存、海空军的质量优势、以及持续增强的联合作战能力,都在不断压缩台湾的防御纵深。台湾发展导弹力量虽能适当增加大陆攻台成本,但改变不了力量对比的根本态势。 未来台海安全的关键,在于台湾能否认清战略现实,避免误判形势走向冒险主义。

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